检验设备是实验室的宝贵资源,是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,是检验检测数据科学、准确的重要保障。为了保证检验设备运行的稳定、准确、可靠和较高的利用率,顺利及时地开展计量检定(校准)、期间核查、维护保养,保质、保量完成检验任务,科学地配置、管理实验室仪器十分重要。
设备配置
根据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》5.4.1款要求: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/或校准(包括抽样、样品制备、数据处理与分析)所需的抽样、测量和检测设备(包括软件)及标准物质。仪器的配置应当统筹兼顾,既要满足要求,又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,主要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:
1.前瞻性。用新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技术储备的研究,以拓展检测领域,建立检测标准,应对突发事件及贸易壁垒。
2.一致性。系统内相同专业中实验室配备的主要和必备仪器设备要基本一致,以达到实验室之间检测数据的准确。
3.性价比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,性价比应达到更佳(如仪器设备的技术先进性、使用周期、售后服务;零件、附件等耗材的易采购性;仪器设备整体价格的优惠程度等)。
4.指标。主要包括:先进性、通用性、稳定性、数量适用性、环保性、安全性。
5.设备的主要计量特性。测量范围是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,其反映了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设备测量能力的大小程度,要注意与示值范围、标称范围和量程术语的区分;准确度是表征设备品质和特性的主要的性能,是个定性的概念,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度是用其他术语来定义的,如准确度等级、示值误差、大允许误差、引用误差或不确定度,因此,在表述准确度时应指明给出的具体量;精确度不能用来描述设备的计量特性,由于在计量发展过程中认识上的不足,导致技术规范或检验标准仍在错误延用该术语。
设备验收与建档
设备验收是关键的把关工作,一般重点关注:设备与清单相符;外观有无磕碰等严重损伤;关键部件装配质量与相应型号;辅助设备及材料齐全;关注整机保修期和关键部件保修期;设备试运行情况包括对拟开展的检测项目适应性。
对于建立健全设备档案,《评审准则》5.4.5款对设备档案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记录要求。
1.设备登记卡。主要记录仪器基本信息:设备名称、型号规格、制造单位、出厂编号、CMC标志及编号、内部管理号、生产日期、购置价格及日期、保管人、存放位置、目前状态(在用、停用、报废)等信息,若设备配有计算机软件,应记录软件情况。
2.原始资料。包括使用说明书、合格证、保修卡、装箱单、软盘等。铭牌信息要记录准确,利于铭牌损毁后的信息保存。
3.检定/校准记录。检定/校准日期、周期、检定/校准单位、证书编号、证书原件存放位置等。当设备无法进行检定或校准证明其溯源性时,应提供自校报告或比对报告,自校应有自校规程和省局备案号,比对要有评价记录。
4.购置审批与验收记录。有购置申请文件、批准文件等;有申购部门、设备名称及型号规格、主要技术指标、拟购金额、购置说明、技术负责人和高管理者意见。验收应对合同、说明书和设备实物三者的一致性进行验证;记录设备使用人和设备管理员意见及设备初次运行情况。
5.使用记录。有记录本编号、存放位置、记录保管人、保存期限等信息。使用记录本应装订成本,置设备附近,实时记录、妥善存放。
6.期间核查。有核查计划、核查方法、核查原始记录编号、核查结论、日期、核查人、监督人、确认人等信息。核查计划应有核查原因、核查方法、核查日期、核查人员、监督人员、评价确认人员等内容。核查原始记录应包含对核查结论的有效性评价。
7.设备的损坏、故障、修理记录。有故障原因记录,应有损坏人和/或故障发现人及日期、修理人及日期、修理原始记录编号等信息。修理原始记录应含设备名称、管理号、故障情况、损坏人和/或故障发现人及日期、修理审批情况、修理情况、修理后检定/校准情况、确认人及日期等内容。
8.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。有设备名称及管理号、地点、维护保养人及日期、保管人及日期、维护保养原始记录编号及存放位置等内容。维护保养原始记录应含:计划及存放位置、维护保养前后状况、人员及日期等。维护保养主要针对使用频次高、易出故障、附件易损的设备。
建立设备档案内容上要做到 “台账、检定计划、实物、状态标识、档案”相对应,信息一致,并符合本单位设备管理程序及管理制度要求,确保信息现行有效。
检定与维护保养
1.定期检定(校准)设备。需要检定(校准)的设备,制定检定(校准)计划,定期检定。凡列入《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》和《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》的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项目,必须严格按照检定周期,送有能力、资格和溯源性的法定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,定期进行强制检定。
送检设备要有计划并保证时效性。检定(校准)完毕,及时将检定证书(校准报告)归档,检定结论、下次检定日期及时对应更新。对检定不合格的设备,制定维修或报废处理计划。
2.维护保养的必要性。仪器维护保养是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》的要求。如果没有制定仪器设备维护计划,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,做好维护记录,那么就不符合准则的要求,属于不符合项目。
仪器维护保养是保护仪器、降低仪器故障率的需要。仪器在使用过程中,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、设备的老化或人员超载使用,极容易产生杂物、灰尘、受潮、漏气、内部介质减少或变质等情况,从而导致设备运转不正常,显示不准确,故障频发等。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,可保护好仪器,使仪器各项参数正常,降低设备故障率。
仪器维护保养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的需要。仪器进行维护是对设备进行过程控制的一种方法。做好维护工作,仪器就会运转灵活,灵敏,运转效率高,工作正常,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。
3.维护保养的方法。
⑴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。仪器设备根据其特性及使用情况,确定维护周期、维护部件、维护方法、人员、维护后做好记录。责任到人,定期自查。
⑵ 仪器设备一般维护。维护人员根据说明书,掌握其结构、原理、功能、操作要点及维护与保养要求。仪器内外清洁,注意防潮、防锈、防干扰。精密仪器轻取轻放。光学部件用擦镜纸。电子线路板要除尘,检查仪器接地情况。机械及传动部分要除污和润滑。
⑶ 使用频次高的仪器维护。按照仪器特性,原子吸收和氢火焰等,要定期检查通风口、清理灰尘及燃烧杂物;属于油压机械的或内有介质溶液的,定期检查介质颜色或界面,及时更换或适量添加介质;属于易损件的,要及时清理更换,如气相色谱隔垫;有水循环的,要检查水池,清理浮游物,防止水流不畅;带气源的仪器,要定期检漏,防止漏气。
⑷ 使用频次低的仪器维护。电子设备要定期通电预热,防止电解电容变质,电子线路板局部短路或性能不良;配有干电池长期不用时要将电池取出,防止电池腐烂损坏电极;经常检查仪器的干燥硅胶,以防内部部件受潮;光学通道要定期除尘,除污及霉点。
技术研发与资源共享
1.提高自主研发能力。进口设备配置先进,能提高检验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,但工作站和说明书大部分都是英文的,使得操作难度较高,不方便查阅。实验室应组织专人翻译制作中文说明书、中文界面操作标识等,还可以通过制作动态的设备操作说明、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的演示录像进行设备操作培训,使检验人员快速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、技巧,可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率,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和价值。检验人员还应开发适应仪器的检验项目,促进机构事业发展。
2.资源共享发挥价值。价格昂贵、利用率较低的检验检测设备,根据实际可与其他实验室协作外包,实现资源共享,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。
(作者单位:河北省黄骅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)
《中国质量技术监督》2013年4月刊